“择校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升学及未来发展。
公立?民办?国际学校?......
到底该如何选?每一年的升学季,家长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困境。

第一步:搞清概念
有些家长在择校时概念不清,结果经历了对西式教育的期望、现实中的落空、带着孩子逃离公立学校、又发现只能用应试方式应对“洋高考”,最终还是认准西式教育的曲折道路。
这种让孩子辗转于公立、私立、国际学校和国际班之间的做法,对孩子的学习无疑是一种伤害。所以我们第一步,先来搞清楚市面上常说的一些名词,背后到底对应着什么样的学校。
目前国内的国际教育主要分为外籍国际学校、公办学校的国际班和民办国际学校三类。
外籍国际学校,是为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员子女设立,只招收外籍学生。
公办学校的国际班,是公立学校开设的、提供国外中学课程教育、可参加国外学校文凭等考试的班级。通常需要中考成绩,并有部分城市划入初升高志愿填报,不允许提前招生。
这类国际班大多是默认放弃高考,要在本科留学的。并且这类国际班通常门槛很高,学费便宜,学校与公办学校共享校园资源。
民办国际学校,采用国外的课程体系,或提供中外结合的双语教育,主要面对接受国际教育、希望未来出国留学的学生,大多同时招收中国与外籍学生。
与国际班一样,这类国际班也是默认放弃高考,要在本科留学。但是学费相对较高,通常拥有独立校园,有着较好的校园环境。入学门槛不一,每个民办学校的要求千差万别。
所以以上几种国际教育学校,各位家长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
- 如果不能接受放弃高考,那还是走传统学校的道路;
- 如果孩子成绩优异、偏向认公办背景,那么则可选择公办国际班;
- 如果孩子自控能力较强,需要个性发展并对学校环境有着较高要求,那民办国际校则是学生家长的最佳选择。
第二步:普高 VS 国际高中,有何区别?
教育方式的选择没有对错,但是由于孩子的成长是一次性的,家长又难免会产生疑问:如果我给他选择了另一种教育,他会不会更好?
首先,普高按照中考招生计划,择优录取,费用相较最低。升学的途径大家也都知道——中考→高考→国内大学。
除了定义上的区别外,国际高中和普高的区别其实非常多,例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评估模式非应试、未来的升学路径不同等等。
不过,播播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普高传统而应试,但我们也不盲目地全盘否定。毕竟有一些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不强,无法适应开放式的民办学校,也有孩子英文是弱项也无法融入英文为主要语言的国际学校。
决定要走国际线路,那么学生家长自己也就要接受国际化的开阔思维,接受国际教育理念,不要把孩子永远框在传统教育认知的牢笼中。
孩子未来应该有无数种可能,高考是其中一种选择,国际学校也是其中一种选择。
凡事留退路固然没错,但是一旦选择了一种出路,就请你和孩子一起专一而坚定地走下去。
第三步:站在孩子的角度,挑选合适的学校
每年的择校季,都是家长间的一场争夺战。优质的校园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强大的升学率等都是家长考虑的重点。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容易太过理想化,一门心思让孩子进入自己认为的好学校,而忽视孩子的感受。家长在择校时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孩子的意愿。
1.个人成绩
在升学择校过程中,孩子的成绩至关重要。成绩的高低,是决定孩子就读哪所学校的关键。很多家长在择校时,往往迷信“名校”,而忽视孩子的实际分数。
据英国一家教育机构表明,如果一个孩子的周围都是比他更聪明的同龄人,可能有害他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在择校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目标学校的录取分数,综合考虑理性择校。
2.性格特点
每个学校的环境各不相同,家长在择校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性格是否适该学校,以及如何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培养孩子的潜力。
相比以高考为导向的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如果你的孩子活泼好动,擅长体育活动,那么太过严谨苛刻的公校环境可能就不适合孩子的发展。
3.个人意愿
在择校时常常有很多家长会以孩子小小不懂事为由,自己做主帮孩子选好学校,导致出现很多亲子冲突。甚至有一些孩子屈从家长的权威,被迫进入一所学校后,会出现成绩下降或厌学等情况。
建议家长在择校时,与孩子提前做好沟通,分析所选择学校的利弊,让孩子了解自己未来会就读的学校,提前做好入学准备。
其实,在整个择校过程中,重要的不是选择私校或公校,而是要读懂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他能够在一个不断被激励、被认可的环境中成长。
家长应该明白,在择校时没有什么所谓的“好”学校,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孩子只有在一个适合他的平台,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第四步:国际学校怎么选?主要是“八看”
最终决定让孩子读国际学校的家庭,可能还会面临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国际学校这个问题。
为家长择校总结了8点内容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择校参考。
- 看学校的校长经历
- 看学校的办学背景
- 看学校的课程设置
- 看毕业学生的去向
- 看学校的师资配比
- 看学生的课余活动
- 看学校的硬件设施
- 看学校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