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了,对很多同学而言,选这条路并非为了逃避高考(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国际班学生如果选择高考路线,成绩依旧可以发挥出色),而是因为在高中阶段接触的国际课程,不同于应试教育,她们有更大的空间并且可以更早探索自己的兴趣及培养自己的专长。
对于体制内的小伙伴来说,大部分人在高考前,甚至是高考填志愿前,对自己的专业几乎没有了解的,更难谈得上有多大真正的兴趣。后果便是大家一窝蜂地涌向就业热门或者名字听起来赚钱的行业(比如金融、经济、电商……)。而当他们踏入大学时,即使后来发现自己的专业并非所爱,转系也相当困难。每到毕业季,微博热搜经常会出现“就业专业不对口怎么办”等话题,不免让人觉得可惜和遗憾。
例如美国,专业课只占到所有课程的1/3,另外的1/3是选修课程,最后的1/3是通识教育,学生必须在八个门类当中修满一定的学分才能准许毕业。院校希望通过这些通识课程让学生成为具有全面学识、具备逻辑性思考能力的一个人。
而这种教育模式下,对一个人的全面成长是相当有帮助:以一个小伙伴为例,在他的理科专业之外,他遵照学院与学校的要求(当然还有个人的兴趣)兼修了哲学、神学、天文学、心理学、统计学、历史、文学等等各个专业的课程。从这些课程当中成长起来的他,会对各个方面的知识都充满好奇心,有最基础的素质辨别良莠不一的信息。同时,这些课堂里遇到的各式各样不同的专业的人,也让他不会蜷缩在自己的专业里面,坐井观天。
很多人都说:美国高等教育最精华的部分就是本科,这话一点都不假。对于美本教授而言,他们的任务并不是教会你一门技术,然后考试毕业。思维大于一切,宁愿天马行空,不要井底之蛙,真正让你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美本最重要的特点。
而硕士强调专才教育,大部分课程都是和专业相关的。如果到了硕士阶段留学的话基本专业也已定型,很难再培养全新的思维模式。
如今研究生教育是大势所趋,许多本科期间留在国内的同学也会想要申请美研,但越好的学校美本同学申请起来会比国内本科更容易。
而如果是出国读研究生,很快就会转入专业课的学习,文化和语言的熏陶方面基本很弱了。同时国外的因素将很难对留学生根深蒂固的中国因素产生冲击性影响。

靠近大陆的香港,或者中国附近的新加坡等地花费较少,欧美国家开销都很高,四年一不留神可能就要消耗掉一两百万。而国外研究生学制基本是1-2年,很多地区授课型硕士都是一年制,开销比本科会少很多,拿英国举例,一年读研开销基本在25万-35万元,如果选择自己打工补贴生活,即磨练自己也会减少开销。(学社以往推文,点击跳转:《英国留学一年30万费用够吗?》)
而研究生留学,经历过国内大学的独立阶段,对学习重要性有一定认知,选择研究生留学更加有目的性,并且心智更加成熟,能够面对更多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