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成为“刚需”。对于学生素养更为重视的国际化学校来说,艺术教育是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大背景下,国际化学校如何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从多角度实施艺术课程、评价学生艺术素养?
毕业1-5年学生的答案是“基本技能”,毕业6-10年的学生认为是“基本原理”,毕业11-15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而毕业16年以上的则提出“艺术最有用”。这里的“有用“并非指代可以转换成物质的有用,而是指被艺术浸染后拥有的感知和思考的素养。
实际上,艺术教育是全面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路径。正如蔡元培所说:“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小儿年轻时,应养成好美的习惯。……图画、手工、音乐都是很重要的功课,可以发达美育。”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大门的进一步打开,中国需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全能人才。但中国的教育大多侧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艺术脑、创造脑”,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受限。

换言之,素质教育的效果如何、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否得到有力的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否能够真正得到发展,都与艺术教育息息相关。
无论采用哪种课程开发方式,学校应首先考虑所开发的课程能否融入考虑到学校的课程和理念文化体系中,课程教师是否能为学生提供深度、系统和持续性的教学。
据了解,目前IB、A-Level等国际课程都开设有艺术学科。其中,A-Level艺术与设计课程的学习内容比较繁杂,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各种媒介和程序,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重要前提。
学习并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其最终目的是服务实践。因此,国际化学校格外重视培养学生艺术史、设计史等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让学生深入地完成一件作品,并基于理论思考其意义和价值。
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下称南外国王)根据年级,将艺术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以及超过125门延展课程。该校会围绕延展课程开展艺术展、中英文音乐剧等活动。

据诺德安达官网介绍,该校本学年将提供近250种课外活动,并采用CCA(co-curricular activities)+ECA(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多元学习方案。
其中,CAA活动项目即课程辅助活动,是带有选拔机制的课外活动,如体育校队、表演艺术团队及爵士乐队等,此类活动由教师主导。而ECA活动项目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课,部分活动可由学生主导,教师监督。

而在我国国际化学校中,艺术教育遍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校园是学生长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艺术化的校园环境是艺术教育的隐形课程。北京朝阳凯文学校、中加枫华国际学校等学校的学生艺术作品在学校校园里的公共空间里随处可见,部分学校的空中走廊、校园街道还设置有学生的涂鸦绘画。学校里随处可见的艺术品,与其说是装点环境,实际上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艺术感触。
根据项目制学习,学生在几周时间内体验所有的艺术专业课,同时学习各个设计领域的技术实操,得出项目结果。该学习模式以结果为导向,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学生在艺术专业的表现结果,确定学生的艺术专业方向。
而分层教学则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从而实现一生一课表,一级一方案。
在艺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学科之间也应打破课程壁垒,消除课程拼盘,将艺术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内容中。
据了解,国际化学校的硬性评价通常以考试为主,常见的艺术考试为A-Level艺术考试、IB视觉艺术考试、LAMDA国际等级证书考试等。
以A-Level艺术考试为例,A-Level艺术考试是很多学生申请艺术类大学本科的必考科目,考核标准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 AO1:通过持续和集中的调查,根据上下文和其他来源,论证分析性和批判性的理解来发展想法。
- AO2:探索和选择合适的资源、媒体、材料、技术和流程,随着工作的发展回顾和提炼想法。
- AO3:记录与意图相关的想法、观察和见解,批判性地反思工作和进展。
- AO4:提出一个个人和有意义的回应,实现意图,并在适当的情况下,使视觉和其他元素之间产生联系。
相比硬性的艺术评价标准,软性的评价标准较为复杂,其中“艺术成长档案袋”是目前国际化学校使用较为广泛的方式之一。艺术成长档案袋能真实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在艺术课程中的发展状况。
杭州云谷学校为每位学生及其所学的音乐学科准备了对应的电子档案袋,记录学生相关学科的表现和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并不以等级或分数为评价依据,而是通过不断更新学生的表现,动态追踪评价学生。每个学期期末,学生都会收到一份较为详细且全面的成长画像。
总体而言,艺术课程既要考察学生的艺术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又要重视其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与态度的养成以及艺术文化认同与理解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资料:
1.2002,《艺术课程标准解读》.腾守尧;
2.《试论中小学创新教育》.张章标;
作者:新学说